《納瓦爾寶典》心得:告別痛苦的成長,擁抱平靜的野心

總覺得成長必須痛苦?這篇《納瓦爾寶典》心得,將分享我如何擺脫由「匱乏感」與「焦慮」驅動的痛苦模式,並擁抱一種更健康、更強大的成長引擎——「平靜的野心」。

納瓦爾寶典心得

我一直以來都將自己定義為一個熱愛學習與成長的人。對我而言,停滯不前是最大的恐懼,而知識與技能的提升,則是我人生的主旋律。我的人生,可以說就是一場對「更好」的持續追尋。

所以,當我初次讀到《那瓦爾寶典》(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)中關於快樂的核心定義時,我感到的不是啟發,而是巨大的困惑,甚至是一絲抗拒。

納瓦爾有一個著名的觀點,他認為快樂的本質是 "a state where nothing is missing"(一種什麼都不缺的狀態),也就是說,快樂就是內心沒有一絲匱乏感。

這個觀點直接衝擊了我賴以生存的信念。我的腦中立刻浮現一個問題,一個直擊我身份認同核心的問題:「如果我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了,那我要怎麼持續成長?」

過去數年,我所有成長的動力,幾乎都源自我內心那份「不夠好」的感覺。覺得知識不夠,所以去學;覺得成就不足,所以去拼;覺得財務不安全,所以去闖。正是那種「匱乏感」,像燃料一樣,推動著我不斷向前。現在,卻有人告訴我,要獲得快樂,就必須放下這份匱乏感。這聽起來,不就是要我放棄成長的引擎嗎?

這個矛盾讓我陷入了沉思。我似乎被迫在「快樂」與「成長」之間做出選擇。然而,正是為了解答這個困惑,我才更深入地挖掘下去,並最終發現,我對問題的理解從一開始就錯了。

我恍然大悟:納瓦爾的哲學並非要人放棄成長,而是要人放棄「痛苦的成長模式」。 我一直以來,都在使用一顆低效、高耗能、且最終會讓自己崩潰的錯誤引擎。而接下來的內容,就是我對這整個思辨過程最完整的《納瓦爾寶典》心得

我的舊引擎:「痛苦的成長模式」—— 來自匱乏感與焦慮的惡性循環

納瓦爾的哲學讓我清晰地辨識出,我過去的成長模式,完全是由一種「推力引擎」所驅動的。這正是那種「痛苦的成長模式」的根源。它的兩種核心燃料,就是匱乏感與焦慮

第一種燃料:匱乏感

匱乏感,是一種「我不夠好」或「我擁有得不夠多」的內在感覺。它不是客觀事實,而是一種稀缺心態。過去的我,即使取得了一些成就,內心深處依然被這種感覺所籠罩。

  • 它是比較驅動的:我看到別人的成功,就感覺自己「缺少」了什麼,社群媒體則是這種感覺的強力放大器。
  • 它讓我焦點在於「無」:即使擁有99件值得感恩的事,我的注意力也永遠在那沒有得到的第100件事上。
  • 它讓我陷入「條件式快樂」的陷阱:納瓦爾曾說:「慾望,是你自己選擇在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前,要處於不快樂的狀態。」(Desire is a contract you make with yourself to be unhappy until you get what you want.)我過去就是這樣,默許自己處於不滿足的狀態。

第二種燃料:焦慮

如果說匱乏感是關於「現在不夠好」,那麼焦慮就是對「未來可能會更糟」的恐懼。它是一種指向未來的負面情緒,讓我的大腦不斷進行「負面預演」。我的想像力被用來創造恐懼,腦中充滿了無數個「萬一...怎麼辦?」的問句,身體和情緒提前體驗了那份還未發生的痛苦。

致命的惡性循環

一開始,這兩者組合而成的引擎似乎運作得很好。

  1. 匱乏感讓我產生慾望:「我必須達到下一個里程碑。」
  2. 慾望引發了焦慮:「萬一我做不到怎麼辦?」
  3. 焦慮驅使我瘋狂行動,以逃避失敗的恐懼。

只要成功,我就會獲得短暫的解脫,然後立刻把目標設得更高,奔入下一場焦慮。我就像跑在一台永不停歇的慾望跑步機上,這也印證了心理學中的「享樂適應」現象。

直到我遇到了失敗。

那一次的挫敗,讓這個循環的毀滅性徹底暴露。失敗驗證並加深了我內心深處的匱乏感(「看吧,我果然不夠好」),引發了更強烈的焦慮。我越來越痛苦,卻無法輕易跳脫出這個漩渦。我終於明白,一個由恐懼驅動的系統,最終只會通往恐懼本身。

一個由恐懼驅動的系統,最終只會通往恐懼本身。

新引擎的啟示:「平靜的野心」—— 由好奇與熱愛引導

納瓦爾提出的,是一種截然不同的、更健康、更可持續的成長模式,我稱之為「拉力引擎」。這是一種「平靜的野心」的狀態。

它的燃料是內心的平靜(我本已完整)、好奇心(這件事真有趣)與創造的喜悅(我很享受這個過程)。

這個引擎的運作邏輯是「為了創造與體驗」:

  • 被好奇心吸引: 「這個問題的原理是什麼?我把它搞清楚。」
  • 被創造欲吸引: 「我打造一個優雅、好用的產品,這個過程本身就讓我興奮。」
  • 被精通的渴望吸引: 「我想看看自己能把這項技藝磨練到什麼程度。」

當我讀到這裡時,我才意識到,這才是我真正渴望的狀態。身為一個熱愛學習的人,驅動我的本質應該是學習本身的樂趣,而非對落後的恐懼。「野心」依然存在,但它不再源於焦慮;它源於一個平靜而完整內核所散發出的、對世界純粹的熱愛與好奇。

這個轉變,可以用一個深刻的比喻來理解:成為探險家,而非難民。

過去的我,就像一個逃離戰火的難民。驅動我奔跑的,是對身後「失敗」與「平庸」的恐懼。我的每一步都充滿了焦慮,目標僅僅是尋找下一個「安全」的港灣——一份更高的薪水、一個更響亮的頭銜。旅程本身是痛苦的,是為了擺脫威脅而必須忍受的過程。一旦暫時安全,動力就會減弱,直到下一次危機出現。

而我現在渴望成為的,是一名駛向未知島嶼的探險家。探險家從一個安全、補給充足的港口(內心的平靜)出發。驅動他揚帆的,不是恐懼,而是對遠方地平線的好奇與熱愛。他享受航行的每一刻——觀察星辰、應對風浪、學習航海術。困難是挑戰,而非威脅。他的目標是那個充滿寶藏的未知島嶼,但旅程本身的學習與體驗,就已經是豐厚的回報。

我的引擎切換計畫:一份《納瓦爾寶典》心得的實踐藍圖

頓悟是瞬間的,但改變是需要刻意練習的。我為自己規劃了一條從舊引擎切換到新引擎的路徑圖,這也是我對自己價值觀的優化與重塑:

第一步:為舊引擎降噪——拆除「痛苦」的燃料系統

  1. 用「感恩」置換「匱乏感」: 我現在理解到,練習感恩並非虛無的正面思考,它是一項將大腦從「匱乏模式」切換至「富足模式」的刻意訓練。人類的預設是搜尋威脅與不足,而感恩則是對這個機制的「手動超馳」。每天刻意花一分鐘,專注於我「已經擁有」的健康、人際關係與微小事物,就是在宣告:「我此刻已然富足」。 當我不再感覺生命中缺少什麼時,匱乏感那個永不滿足的聲音,才會漸漸失去它的力量。
  2. 用「預防性思維」取代「焦慮空轉」: 我過去的焦慮,是無止盡的「萬一...怎麼辦?」,這只會帶來原地空轉的心理壓力。現在,我要練習用「預防性思維」來取代它。這意味著將問題從模糊的恐懼,轉化為具體的行動。焦慮是「害怕暴風雨」,而預防性思維是「檢查門窗、準備手電筒」。 遇到擔憂時,我會問自己:「針對這個潛在風險,我現在可以做的最小的一步是什麼?」這能將失控的想像力,轉化為一份可以解決問題的行動清單,從而真正地釋放內心的壓力。
  3. 練習「意識與標記」: 這是最關鍵的日常心法。我要練習捕捉腦中那些由舊引擎驅動的聲音,並有意識地與它對話、重新框架它。透過這個練習,我不再被這些自動化的負面念頭所綁架,而是成為一個能夠觀察並引導它們的「心靈駕駛員」。
    • 舊聲音(匱乏感): 「我的同事升職了,我還在原地踏步,我必須更努力,否則就太失敗了。」
    • 新回應(標記與轉化): 「(深呼吸)我注意到,這是『比較』和『匱乏感』的聲音。這是舊引擎的慣性。事實是,他的路徑不是我的路徑。我的人生是一場單人遊戲。我應該專注於我自己的下一步:我對什麼感到好奇?我今天能比昨天進步一點什麼?」
    • 舊聲音(焦慮): 「下週的簡報萬一搞砸了怎麼辦?大家一定會覺得我不行。」
    • 新回應(標記與轉化): 「(深呼吸)我注意到,這是『焦慮』在進行負面預演。這個想法除了讓我痛苦之外,沒有任何幫助。與其想像失敗,不如問:為了讓簡報更順利,我現在能做的三件事是什麼? 1. 整理簡報架構。 2. 預想兩個可能的問題。 3. 找一位朋友練習一次。」

第二步:點燃新引擎——探索「平靜的野心」

  1. 進行「無用」的探索: 我允許自己每週花一些時間,去學習一些「沒用但有趣」的技能,不帶任何功利目的,只為好玩。
  2. 跟隨微小的著迷: 我會留意那些讓我在深夜裡不自覺去搜尋的資訊,並投入時間去鑽研,呵護好奇心的火苗。
  3. 從消費到創造: 我會將一部分滑手機的時間,轉化為寫作、思考或動手實踐的時間。創造本身,就是「拉力」最好的燃料。

第三步:我的《納瓦爾寶典》心得總結——將「平靜的野心」寫入人生憲法

回顧我所有的巔峰與痛苦,以及那些深深啟發我的榜樣,我決定用以下三條原則,來重塑我的人生價值觀,這是我真實的選擇:

  • 從「為了證明價值而去創造」,到「因為創造本身就是自由的最高體現」。
    回顧過去,無論是從0到1建構數據系統,還是設計線上課程,我最大的滿足感都來自「創造」本身。而我最深的痛苦,則源於被困在一個扼殺創造力、不合邏輯、充滿內耗的系統中。我現在明白,我追求的不是成就的標籤,而是「自主創造」的過程。因為,當我能將想法轉化為現實時,我才感受到了最極致的自由。
  • 從「將成敗視為對自我價值的審判」,到「將所有結果視為升級認知的必要學費」。
    過去,我因錯失建立個人品牌的時機而憤怒,因投資加密貨幣的虧損而挫敗。這些痛苦的核心,都指向了我對「認知不足」的懊悔。我現在選擇相信,人生是一場不斷突破認知的旅程。成功,是策略正確的驗證;而失敗,則是花費了真金白銀換來的、最寶貴的認知升級課程。所有結果都不再是為了定義「我行不行」,而是為了升級我的決策系統,讓我能夠在每個當下做出更好的選擇。
  • 從「將事業與生活分開看待」,到「將人生視為一場整合的、建構美好事物的旅程」。
    我的悼詞寫著「不斷建構美好的事物,並最終深刻地愛過與被愛」。我現在意識到,「美好的事物」不僅僅是指數據產品、商業策略或個人品牌。它同樣也包含了健康的身體、與伴侶共享的深刻連結、內心的平靜,以及像蔡康永那樣溫暖而真誠的智慧。我不再將人生切割為工作、家庭、健康等獨立的板塊,而是將它們視為一個統一的、需要我去創造和經營的整體。我的終極目標,是建構一個整合了財富、健康與愛的、理想而自由的人生。

這趟從《那瓦爾寶典》開始的思辨之旅,對我而言,不僅僅是一次讀書心得的整理,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療癒與重新定位。

我深知,舊的習慣依然強大,「痛苦的成長模式」也不會馬上消失。但現在,我至少已經知道了新引擎的存在,也掌握了點火的方法。

未來的路,我希望不再是充滿焦慮的追趕,而是一場由「平靜的野心」所引領的、充滿無限樂趣的探索。如果你也和我一樣,曾在成長的路上感到疲憊不堪,或許,我們都該停下來問問自己:驅動我們的,究竟是什麼?

Read more

《內容電力公司》實戰讀書筆記 (四):從發電廠到電力網,為你的王國建立真正的護城河

《內容電力公司》實戰讀書筆記 (四):從發電廠到電力網,為你的王國建立真正的護城河

讀完《內容電力公司》前幾章,我們已打造了內容事業的「發電廠」。但一座孤立的電廠無法照亮城市。這篇筆記將深入本書的「電網工程篇」(13-16章),探討如何透過建立直接的「訂閱者」關係,來回應職場上那份因價值觀被踐踏而生的痛苦,並策略性地運用 SEO 與社群媒體,為你的王國建立真正的護城河。

By Kiro